題目 | 導師 | 日期、時間、地點 |
凝視死亡:我哋可以與死亡同哀傷共處嗎?
– 死亡態度:斷然拒絕定係坦然接納? – 臨終病者嘅心理、社交及靈性需要 – 從「生死」探索人生意義:以存在主義角度看生、死及哀傷 – 對生命進行反思
所屬培訓主題:死亡及哀傷
|
陳智豪教授
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副教授 |
6月5日(六)
9:30–12:00 香港中文大學 形式:講座 現場人數上限:50 |
當下:即興與創作
– 以即興劇經歷創作嘅趣味 – 以互動分享創作嘅意義
所屬培訓主題:微電影拍攝 |
鍾俊彥先生
陸續出版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 |
6月5日(六)
14:00–16:00 香港中文大學 形式:工作坊 現場人數上限:50 |
我和他和她嘅哀傷過程及反應
– 經歷哀傷係咪正常? – 要幾耐先經歷完哀傷? – 點樣支援經歷哀傷嘅人?佢地有咩需要?
所屬培訓主題:死亡及哀傷
|
梁梓敦先生
聖公會聖匠堂 長者地區中心 安寧服務部 高級服務經理 |
6月12日(六)
9:30–12:00 香港中文大學 形式:講座+工作坊 現場人數上限:35 |
死都要話事
– 人生下半塲可以點樣部署? – 點樣居家安老? – 點樣安排好善終服務?
所屬培訓主題:反思及沉澱
|
范寧醫生
毋忘愛主席 |
6月12日(六)
14:00-16:00 香港中文大學 形式:講座 現場人數上限:50 |
「價值觀」– 食得嗎?
– 尋尋覓覓,追尋價值觀 – 心理資本關我乜事? – 點樣喺不確定當中建立心理資本?
所屬培訓主題:反思及沉澱
|
黃仲遠先生
研石培訓 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
|
6月19日(六)
10:00–12:00 香港中文大學 形式:講座+工作坊 現場人數:35 |
死亡路上嘅創新
– 創新殯葬流程 – 由「器官捐贈」到「遺體捐贈」 – 其實,愈沉重嘅故事,就愈要講得好
所屬培訓主題:反思及沉澱
|
伍桂麟先生
資深遺體修復師、 「一切從簡」殯儀社企創辦人、 香港生死學協會會長 |
6月19日(六)
14:00-16:00 香港中文大學 形式:講座+工作坊 現場人數:35 |
經驗分享:「做好本地、衝出國際」點樣做到?
– 電影係跨文化地域嘅語言:一班本地中學生,點樣將微電影拍到衝出香港,仲要攞埋多個國際獎項?佢地都得,你又得唔得? – 點樣拿捏到打動人心嘅瞬間? – 點樣用微電影聯繫社區、增創社會資本? – 點樣激發中學創作團隊嘅創意?
所屬培訓主題:微電影拍攝
|
李志堅先生
《鄰住創本視》 計劃發起人
|
6月26日(六)
14:00–16:00 香港中文大學 形式:講座 現場人數上限:50
|
*備註:
- 如果報名人數超越場地容納人數上限,將設Zoom直播,詳情將於網站公布
- 根據《比賽指引》,每隊參賽隊伍必須參與三大培訓主題(死亡及哀傷、微電影拍攝、反思及沉澱)當中至少一個培訓活動(即至少參與共三個活動)